English

福建农业发展“十五”构想

·福建省农业厅·
2001-03-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九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丰收和农村经济全面提高。目前,全省水果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龙眼产量居全国首位,荔枝、香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茶叶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创汇额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十五”形势预测

有利条件是:(1)大环境有利于农业发展。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指导全局工作中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丰收,粮食多了,但并不等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已十分牢固了,要注意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农业如果出现反复,整个经济工作都会陷入被动。”国家和省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政方针下,出台和即将出台有关农村土地延包30年,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农资和粮食流通体制、农业费改税、加快农产品流通、农业对外合作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20年,我省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经济总量增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平衡有余或基本平衡,奠定了农业由量变到质变转型升级的基础。(3)农业发展和开发的潜力。农业单位产出率低,低产资源潜力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流通薄弱,通过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实行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积累了较丰富的开发经验。已实施的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中低产田的综合改造、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绿色食品开发和农业对外合作尤其是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有了新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都有一些典型经验,引进选育了一批农业优良种子、种苗,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5)我国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我省农业国际化创造非常有利环境,有利于我省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与市场,有利于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以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降低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我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不利因素主要表现:(1)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省将面临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总需求刚性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本省生产能力受资源限制,供求缺口将不断扩大,使我省粮食发展肩负着提高供给能力与优化结构的双重任务。(2)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多样性和挑剔性,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省农产品优质率仍然很低,还难以适应这一需求趋势。(3)农业的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国家对农业投入将会继续增加,但因财力有限,难以较大幅度增加投资,而相当部分的县(市)、乡又是“吃饭财政”,不仅未投入,甚至挪用支农资金。加上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靡,农民增收压力大,农户对生产投入持续下降,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4)农业的不稳定性加剧。一方面来自生产,我省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洪涝、台风、干旱、寒害、病虫害等频繁发生,农业收成在一定程度上随气候好坏而波动;另一方面来自市场,农业走向市场后,由于生产结构、产品质量、市场流通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卖难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加剧了生产的不稳定性。(5)劳动力素质低,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6%,文盲、半文盲占16.2%,低素质的劳动者与现代化要求形成反差。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减少,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农村常年和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增加,转移剩余劳动力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课题。(6)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省内农产品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可能在近期内引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重省内主要农产品“卖难”矛盾,加重流通渠道压力;二是引起省内市场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三是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四是使我省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措施受到限制;五是有可能增加我省进口国外农产品的外汇负担。

“十五”福建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福建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根本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根据我省农业现有的基础和水平,“十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农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市场流通顺畅,农业增长重在科技,重在提高产品品质。到2005年具体奋斗目标是:粮食产量950万吨;油料产量32万吨,茶叶产量14万吨,水果产量500万吨,食用菌产量45万吨,蔬菜产量1200万吨,肉类产量180万吨,禽蛋产量50万吨,奶类产量15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1022万千瓦,乡镇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调整,加大推广高新技术。

“十五”农业发展措施

“十五”时期,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形势如何,牵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全面实现小康,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今后我省农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造就农业发展外部环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政策

1、建立宏观指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单纯追求以农产品产量增长的观念,建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新思路、把宏观指导、市场导向、信息引导、政策调控、经济杠杆等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重点。

2、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稳定完善农村基本政策。突出抓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农业投入政策的落实到位,抓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农产品流通等扶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3、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确保全省耕地稳定在1750万亩以上;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兴修水利和改造中低产田,使旱涝保收耕地面积提高10个百分点,继续改造500万亩中低产田。完善基础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推广、病虫疫病监测防治等基础体系建设。

4、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抓好农业部门执法体系建设,到2005年,在建立省地县各级法制工作机构的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综合性的农业执法体系,形成机构设置合理、运行高效便捷、执法公正的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力度,确保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促进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

(二)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更突出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如果这个转变迟迟不能实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到好价钱,农民的收入难以增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必然受到打击。那么,农产品的供给再度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实现了这个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就能够在新的台阶上有更大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市场面临国内和国际两面夹击的态势,为此,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提高我省农产品的竞争力;二要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和形成区域优势;三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引进选育国内外适应我省种植的优良品种;四要实现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那些没有市场前途的老品种、老产品,积极推广、种植(养殖)高效优质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老化、结构性剩余问题;五要搞好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的。

(三)建立农业多元投入机制

在新型投入体制下,应尽快建立各级政府、合作组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农户等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加大各级政府对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投资,包括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十五”期间要加大对国家、省级商品粮基地,粮食工程及粮食自给工程,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农作物种子工程,重点病虫测报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机化体系,农产品和农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农业科研教育设施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农业法》、《福建省农业投资条例》中的规定,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三以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省财政当年增收部分要划百分之三十以上用于农业;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科技三项费用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做好检查落实工作;二是对投资效益好,包括一些开发性农业、高优农业、短平快项目,采取“政策导向、搞活机制”的办法,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引资等形式投入;三是加快建设和改造农业工业,增加农用物质的投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四是积极引导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城市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吸引外、侨、台资更多地投向农业生产领域,以弥补农业资金的不足。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培育,优化品种结构。按市场发展的需要,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加强质量型品种的培育和提高现有品种、品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争取在新品种选育上有重大突破;二是加强农作物栽培和畜、禽饲养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农作物的耕作改制、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技术以及畜、禽集约化饲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确保优良品种生产出优质产品;三是加强农产品产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农产品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农产品的采收、包装、保鲜、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尽快改变农产品生产重产前、产中,轻产后的状况,使农产品不但产后能继续保持优质,而且还能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快农业成果转化。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其中最为迫切的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变传统的推广形式,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技工贸、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稳定推广队伍,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建立农技推广的良好运行机制。五是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开展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科技攻关与技术合作;在“一主两辅”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点为载体,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六是加快农业急需的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加大水稻工厂化育秧播种、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烘干等一大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七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通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每年完成培训10万名农民技术员,考核、发放3万本“绿色证书”,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5万名,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是我省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为此,要加快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烟叶、食用菌、花卉、畜禽和珍稀养殖等主导产业,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强化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职能。一是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三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四是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供求的信息指导;五是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六是协调好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2)发展农民自己的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民经济利益的获取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保护政策,也不应寄希望工商企业对农民在道义上的自觉让利和支持,而只能从市场的交易竞争中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客观上要求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统一种植、规模经营,使种养加、产供销联为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民权益的保障,呼唤着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民自愿的联合,它以经济利益关系为纽带,既可以是生产过程的合作,也可以是加工、销售过程的合作。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并制定有关扶持的优惠政策,确立其法律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3)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经纪人和运销户是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对市场行情熟悉、信息来源广泛,且与从事生产的农户有一定的人缘关系、信誉关系,是农副产品销售的一支十分活跃的生力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运销组织、经纪人的素质,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运销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他们逐步走上自愿联合之路,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系,向农民经纪人更高层次发展。(4)发展龙头企业。立足各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并不断调整优化结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竞争能力。龙头企业的发展一定要认真规划,合理布局,着重搞好现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优化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选择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效益好、已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特殊政策、重点扶持。

(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我省农业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降低某些初级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专用原料品种的开发,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以解决分散生产与规模加工的矛盾,并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二是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淘汰低水平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三是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加强冷藏、保鲜、包装、运输、卫生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与信贷要予以扶持。

(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市场不仅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提供场所,更重要的是能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此,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维护市场秩序,维护生产者、消费者、市场经营管理者各方合法权益。当前,各级政府正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农民也在盼市场、找市场。因此,要把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抓出成效。各级政府应按国际通行的做法,把农产品产地市场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探索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行业组织。这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自律、促进批发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政府部门与批发市场之间进行对话和沟通信息的桥梁。积极探索成立农产品批发市场联合会,其根本宗旨是实行行业自律、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八)建立农业信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迫切需要及时有效的信息引导。为此,要增加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切实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计划2005年前建立上下相通、左右相联、高效运转的省地、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抓住信息收集、汇总、筛选、发布几个环节,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电脑等)及时传播国内外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需、价格情况,农业宏观调控信息及农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农民有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就能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完善一批适应市场需求,领导市场潮流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尽快颁布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监测力度和覆盖面,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消除农业的无标生产。

(九)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食品发展

强化环境管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为此,一是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充分利用行政、环境质量监测以及其他法律、经济手段,强化农业环境管理;把防治工业污染、提倡清洁生产作为重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环保法制;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农业多施生物肥料和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残毒造成的农田污染;二是充分发挥福建地理、气候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认真贯彻省政府《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广适合福建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搞好环境、能源生态工程,把福建建成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海峡西岸繁荣带。“十五”期间,应重点建设12个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和一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工程,继续抓好3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工作,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三是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的开发力度。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多施有机肥及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积极推动工业化方法制售有机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证供应,并使之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也是一种生态农业建设过程,“十五”期间按绿色食品标准,着力建设一批名、特、优、稀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绿色食品加工营销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融环境、科技、生产、加工、营销、卫生、检测、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体系,使之成为我省农业的重要产业和优势产品群。

(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拓展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扩大农业引进规模和投资领域,加快对优良品种、稀有品种和先进技术及设备、科学管理经验的引进,改进我省农业生产、保鲜、贮存、加工、包装等技术和工艺,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一是进一步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鼓励外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引进优良农牧品种、种苗和加工技术,建立优良品种苗木繁育、栽培中心,畜禽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加快引进的消化吸收推广工作,扩大农业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省内农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境外培训学习,邀请国外或台湾专家来闽讲学、现场指导。二是进一步加快闽台农业合作步伐。着眼于海峡两岸跨世纪的农业产业发展与合作,根据现有条件和可能,以我为主,以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中心,以沿海为主线,向全省内陆梯度推进;通过引进台湾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重点抓好闽台农业合作五大体系项目(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动植物预警报和检疫检测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优高”产业发展模式、农业科技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及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以优高农业为主,初步产业化(包括流通体系)、企业化、现代化的示范样板,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基地,依托闽台农业技术交流培训中心、良种引进繁育中心等配套体系,形成区域产业优势,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